泰山,凭啥比其他四岳地位高出一截?
五岳归来不看山,想必这句话大家都听过,我想说的是这里面的几层意思:首先,这句话肯定是有些过时了,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名山大川都已经被开发的非常全面,哪怕本来是某个村头的秃山也因特色开发而变得观赏性倍增。
其次,这句话出现的时候肯定有它的道理,不然也不会流传这么广泛,起码说明在以前纯自然状态下,这五座山是要比其他国内山脉更突出一些,特别是文化内涵方面。而且因为五岳各具特色才被一起摘出来说,如果单纯比某一种特色,那么只摘出一座山就可以了。第三层意思就是后半句,五岳不是平等的,而是泰山比其他四岳又高级一个层次。
好,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说这么几句,接下来聊一个核心问题,其他四岳真的就比泰山低档一级么?每座山都相隔千百里,都具有当地一个特定范围的代表性,假如把五岳区分出三六九等,那么生活在当地的人们肯定有不高兴的,因为谁都希望挨着自家近的那座名山地位越高越好,最高才好。
那么我就先把答案抛出:是的,其他四岳确实比泰山低一档次,有的甚至还不只一档。
扬一个贬四个,相当于四面树敌,辛辛苦苦写作,难道就是为了找骂么?当然不是,咱们只根据史料聊聊客观存在的现实,不喜欢面对现实的人自然读不下去,键盘侠们就算读完也依然是我就认为如何,我认为的就是对的。更何况在这个只要会打字就可以四处喷的网络时代,如果处处都照顾到他们的感受,那就什么都写不了了,干脆一把黄土把知识和事实都埋了吧。
好,愿意了解下文的朋友自然就继续阅读了。首先说分析角度,那就是所谓的五岳,除了泰山以外,其他都是后加上去的,且有的在古代摇摆不定。换句话说,其他四岳在古代不是一成不变地传承下来,而是曾经有其他山脉占据过其名额,后来才换到今天这四岳头上的,唯独泰山是毋庸置疑的。
那咱们就把这个冠名权的历史顺序给捋一下。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五岳这个概念,可追溯到周代的尔雅,这里面岳的意思不像今天代指山,而是指王者寻兽之所。也就是说,古代五岳可不是给老百姓随便去旅游用的,而是君王专用的狩猎场所,既然是王家领地,那么自然是无数的山头中挑那些最好的、各方面都好的、能体现王者气象的。
但是有一点,周礼典籍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五岳这个概念,却除了明确点名泰山以外,其他四岳从未提及一字。也就是说五千年文明中的前大半部分,这三千年里都没有明确其他四岳到底是哪四座山。秦始皇统一之后到泰山去封禅,为本来就地位确凿的泰山加分不少,五岳至尊的名号在进入封建时代之初,就已经无法撼动了。
汉承秦制,提前批的皇帝们谁也不敢说明确地知道皇帝需要具体干些什么,都是往前看的同时半学半开创。所以西汉的汉武帝也到泰山封禅,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也是一样。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整整三百六十年,期间各朝代在祭祀记载当中都有提到五岳的概念,也都有了其他四岳的具体位置,但总是变来变去并不确定。这一点其实也好理解,秦汉是开创性的,在确定其他四岳的过程中有摇摆很正常,还没等一些说法深入人心,三国两晋南北朝太乱,唯一的大一统西晋太短,各个国家的疆域方位不同,又谁都想通过对五岳的重新定位来证明自己才是核心,才是正统。
举个例子,刘禅想封禅,曹家不让他去泰山,那就只能在盆地四周找一找,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再比如,北魏孝文帝可谓名声赫赫,他在位之初都城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叫做平城。但随着北魏的逐步强大,以及在中原取得的无可争议的地位,都城的位置已经无法彰显其正统性了,于是孝文帝就态度坚决、不顾一切反对迁都到了洛阳。反对的声音无非就是觉得南迁后距离敌方太近,且不是本族起家之地。孝文帝难道说迁都只是为了洛阳城比平城阔绰么?当然不是,而且连年战乱的洛阳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宏伟的洛阳了。这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城在恒山以北,不符合都城四岳环绕、靠近中岳的规制,也就是说如此都城让北魏显得不在正统九州的范围。
到了隋朝,封建时代又进入了大一统时期,隋文帝亦到泰山封禅,泰山的地位一路只增不减。直到唐朝准确地说是到武周,武则天到嵩山封禅,才算把中岳的地位巩固下来,从此后中岳再没变过。且由于皇家祭祀活动而在山下发展出新的城镇,登封就是从此时开始形成。
隋唐时期确定下来的除中岳外还有南岳,因为从西汉开始,魏晋南北朝一直是以安徽天柱山为南岳的,直到隋唐才改成今天的湖南衡山。至于北岳恒山的确定就更晚了,从汉朝到元朝,如此漫长的历史上北岳一直是今天河北的大茂山。尽管在西汉的祭祀中曾出现过把北岳定在恒山的记载,但也只是一闪而过,恒山的地位始终无法超越大茂山。直到明朝有些文臣在翻阅古籍后开始提出北岳应该是恒山的概念,但也仅仅只是旧事重提,朝廷并未真正将这个定位换过来。最后到了清朝,才正式把北岳确定为恒山,真的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封建时期的末尾,恒山终于得到了它今天的地位。
这里面一直没提华山,因为西岳最为特殊,要说早,虽比不了泰山,但比南、北、中的确认还是要早一些,也是西汉就提出了。历史上也曾有过对西岳的变动,但都是短期的,总体上地位还算稳定。但大家都知道华山以险著称,是五岳中最不适合举办大型活动的山脉,所以尽管临近古代那么多皇帝的居所关中平原,但由于其地形的险峻,且又没有泰山那般的先秦地位加持,后来也没有嵩山那般隋唐地位的加持,所以一直就比较边缘化。
好了,定位出现的历史顺序聊完了,从中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其他四岳确定过程中有某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就是在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下,在先秦周礼提到泰山至尊和五岳这两个概念的影响下,历朝历代特别是大一统王朝,都通过想象力,在方形的大地上,在这个天下,融合与泰山之间的距离因素,很刻意地去安排其他四岳的位置,然后在那个大致符合西、南、北、中的地方,找一座最具代表性的山作为五岳之一。哪怕有再漂亮的山,只要不在这个想象中的十字坐标系直线上,就不予录用,比如黄山,它就在这个坐标系的东南。
回过头来看泰山,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皇帝,自隋文帝之后,唐高宗、玄宗、宋真宗等多位皇帝都曾陆续去泰山封禅。中国人是很讲究中庸之道的,很少把话往绝对了说,正是有了这么多皇帝封禅的加持,才会出现这样一个往绝对了说的特例,五岳独尊中的独字才站得住脚。
可以说对每一个皇帝而言,去泰山封禅都是他们的梦想,但只有少数皇帝把这个梦想给实现了。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不是说路程问题,也不是说只要泰山在自己疆域之内就可以,而是一个传统观念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的王朝没把九州这个范围概念全纳入其中,就属于是国土不全,不全你就没有资格去泰山封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