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的故事不好讲了
MEGA上市即遇冷,不仅给过去一年顺风顺水的理想泼了一盆冷水,也让所有造车新势力深刻认识到,仅靠“讲故事”就能轻易卖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MEGA遇冷到小米遭嘲
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理想MEGA首次公开亮相,其惊艳的表现瞬间点燃了整个车市。当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满怀信心地表示,理想MEGA有信心成为50万元以上销量第一的车型。为了进一步造势,理想汽车官方发布了“一文看懂理想MEGA的设计故事”,通过造型设计团队的介绍,向公众深入展示了理想MEGA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故事。
尽管理想方面从上市前就开始大力宣传,将MEGA的设计理念、设计细节、设计风格包装成一个梦幻又高级的故事。然而,如今的消费者在经历了车企的各种花式宣传后,已经变得更加理性和审慎。正如消费者王先生所言:“我不关心他背后的设计究竟花了多少心思,影响我购车的因素只有价格和实用性。就算再怎么吹上天,消费者心里都有一杆秤来评判这款纯电动MPV究竟值不值60万元。”
小米汽车也面临着类似的境遇。3年前,小米官宣造车发布会上,雷军深情地表示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愿意压上全部声誉再次披挂上阵。去年底,在雷军宣布造车的第1003天,小米汽车举行了盛大的技术发布会,雷军详细介绍了小米SU7和Max版的配置,技术指标令人眼花缭乱。小米汽车试图通过高端产品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此前雷军曾多次暗示,小米汽车定价将较高,但贵得有道理。大家普遍猜测,小米汽车的起步价可能会对标问界的高端车型。
当时,米粉们热情高涨,对小米汽车充满期待。雷军也表示,米粉们给予了很大的鼓励,造车也是为了满足米粉的愿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米粉们的态度似乎也有所转变。有米粉调侃道:“9.9万元交个朋友”,也有米粉提醒雷军不要脱离群众:“米粉只是变老了,不是变有钱了”。
没人会为车企的梦想埋单
曾经,造车新势力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成为其进入市场的必修课。新晋品牌通过描绘独特的品牌故事、分享设计理念、展示技术创新,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市场的关注。这已然成为互联网造车时代的一条潜规则。
谈及车圈的“故事大王”,马斯克无疑堪称鼻祖。自创业之初,他就立志以电动汽车推动汽车产业革命,并颠覆能源产业。他持续投资研发,致力于改进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系统和充电基础设施。此外,马斯克还积极投身个人兴趣,创立了SpaceX探索太空领域,收购了推特,并通过Neuralink公司尝试建立脑机接口,引领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新时代。
马斯克的传奇经历为特斯拉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受此启发,国内新能源车企也纷纷效仿,开始编织自己的“创业传奇”。从蔚来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小鹏的何小鹏,到哪吒的张勇、威马的沈晖、高合的丁磊,这些创始人与其汽车品牌深度绑定。在某种程度上,创始人的性格、背景和愿景都映射到了产品上。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创始人的理念相契合,为品牌背后的故事埋单。
例如,李想在年初发布全员信,表达了他希望到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的愿景。蔚来汽车则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和产品,为用户创造更美好的出行体验,打造可持续的出行方式。高合汽车以“探索、自由、创造”为精神,追求“想往更高”,旨在成为中国定位最高的智能电动车品牌。威马汽车则希望打造一款智能、互联、共享的新能源汽车,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这些故事充满激情、创新和未来感,曾一度引发广泛共鸣和期待。然而,随着威马退场、高合岌岌可危、理想遭遇“滑铁卢”,车企意识到仅仅依靠“讲故事”已经难以打动消费者了。
尽管车企们声称自己的产品多么出色,但消费者却并不总是买单。那么,是哪个环节出现了偏差呢?消费者刘晓表示,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从产品到宣传话术,都仿佛出自同一个流水工厂。“不是‘高端’、‘智能’就是‘个性化’,所有品牌都努力往这几个词上靠。这些宣传语一开始听起来还挺有吸引力,但所有车企都这么宣传后,就只剩下审美疲劳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们很难分辨出具体有什么区别。随着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不断涌现,最终影响我们购车决策的还是性价比和实际需求。”这种观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的心声。
没了“故事”,车企讲什么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展现出放缓迹象,海外市场需求收窄,跨国品牌退潮,国内市场也在下滑。在此背景下,曾经盛行的“讲故事”营销手法逐渐失效,企业融资愈发困难。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昔日的野蛮生长阶段过渡到正规竞争时期,存活下来的品牌日趋成熟,故事的吸引力正在减弱,竞争格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根据消费者接受新事物过程的“S曲线”,当新技术、新产品达到较高的普及率后,其扩散速度会逐渐放缓,增长曲线也趋于平缓。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增速逐渐放缓,而那些“晚期跟随者”和“滞后者”仍在犹豫是否选择新能源汽车。
除了性价比的考量,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和售后问题也成为制约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电池起火、续驶里程焦虑、OTA升级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是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在经历了“量产上市”的市场洗礼后,正面临着“补贴退坡,市场降价”的冲击,外部有特斯拉、比亚迪等强大竞争对手,内部盈利模式不清晰,甚至产品上市定位尴尬。可以说,新势力车企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其真正的生存能力正接受市场的严峻考验。
对于车企而言,为了继续经营,必须在战略、产品、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展现出新的面貌。曹广平认为,脱离了故事的新能源车企更需要在多个方面下足功夫。首先要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不同车型的需求。其次,应在关键零部件上持续开发探索,力争在动力电池等领域获得技术进展,同时在整车性能上有所突破。此外,还要确保电池安全,开发低成本循环利用技术,以及长寿命、快充、全天候适用的电池,从而提高纯电动汽车的性价比和适用性。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告别了野蛮竞争的时代,车企当前的重点不再是单纯地卖车,而是如何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基本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正如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所言,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遵循长期主义,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必须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否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更会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进度。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